导演方励
此前我不了解方励,经过这部纪录片,我认为他是一个很有水平的人,能把故事讲得清楚明白。随后简单查了点资料:
1982 年毕业于华东地质学院(现东华理工大学)应用地球物理专业。
是一个非电影相关专业科班出身的导演。
叙事
开宗明义就是一句「本片完全基于事实」的声明,极大提升了纪录片的严肃性、可信性。
整体叙事节奏和顺序很合理,从如何发现沉船并验证它就是里斯本丸,而后联系幸存者和后代,再逐步还原史实,都有条不紊、步步为营,将事件的全貌展现给观众,这确实是一个不应当被忘记和忽略的英雄故事。
没有给满分是因为动画演示看起来有点廉价,效果不是很好。
但是无论是对史实的研究整理,还是立意,这部纪录片都是非常高尚的,也许它没有太多可以解读的空间,但它的存在就是未来纪录片的标杆。对各处数字的精确统计,以及片尾详实的名单,都证明了剧组的用心程度。
我看名单的时候在想:800+ 人的名单已经这么长了,那么 30 万人的名单得有多长?
英国士兵
1941 年,英军为何会在香港驻守?
因为香港当时是英国的殖民地。
但在面对日本鬼子的疯狂入侵时,中英双方具有共同利益,应合作抗敌。
电影高度评价了英勇作战并被俘的英国官兵,用一个个活生生的故事告诉观众:英国人和我们中国人一样,重视亲人,情感丰富,有很多共同之处。故事有很多,我只列一些比较触动我的。
卡斯伯特森在战俘逃生引起混乱的时候非常及时地作出指挥,避免了踩踏事故,并在逃出后还返回去照顾那些没有及时跑出船舱的人,在极度危险的时候选择戴好军帽,「穿戴整齐见上帝」。又有一位英国军官说「死也要死得像个英国人」。这让我想起了孔子的学生子路,他说:「君子死,而冠不免。」在这一刻,英国绅士和中国君子的身份产生了某种交叠,在这个一切都可以被解构的时代,他们告诉我们确实有某种力量是可以蔑视死亡而直射人心的,有的人将之称为「气节」。尽管人死如灯灭,但肉体的消亡确实无法抹杀他们超越时空的高贵精神,从而激励一代又一代的有志之士。死亡在它面前也要自惭形秽。
一位英国士兵和中国姑娘恋爱两年,并且在被俘前完婚。有关部门告诉姑娘有权获得抚恤,但她说这笔钱应该留给士兵的母亲和姐姐,可谓有礼有节。
一位英国士兵用了种种手段,搞到两个镜片,将妻子的照片妥善封存好,并且一直坚持到回国,带着它回到妻子身边。
因梯子断裂,三号船舱内的战俘们自知逃生无望,便高声唱歌迎接死亡。
……
我们也可以看到战争让许许多多英国小朋友失去自己的父亲,他们非常思念父亲,这给他们带去了长久的伤痛。
方励借助对历史的探索,能跨越时空团结这么多世界各地的人,真的很了不起。
中国渔民
渔民们朴素、善良、勇敢。看到有人落水,就一群人出发划着小舢板去救,来来回回好多趟,最后统计出来救了 380+ 人,这非常了不起。即使家里也不富裕,但还是尽量照顾了战俘,并且发挥聪明才智,瞒着日军成功藏了三个战俘,并且穿越层层封锁,送到了重庆的大使馆,这是真的牛批。
日本鬼子
日本的文化是非常危险的。他们非常重视读「空气」的能力,不允许有人做破坏气氛的事情。而这个空气,很可能就是统治阶级思想的外化,也就是说,附和气氛做事,就是当统治者的帮凶。这也无怪乎日军在世界各地干出那么多惨绝人寰的禽兽行径,毕竟只要有一个畜生的长官,就能「将熊熊一窝」了。而小日本军国主义的头目,显然没有一个不是畜生的,下面的人普遍没有阻止的勇气,于是拉着日本这辆马车朝着地狱欢快地进发了。
日本鬼子没有人性,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而当他们杀红了眼,便连国际法也可以无视,今日的以色列亦复如斯。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今天的日本人并没有充分地反省错误,也没有拿出切实的行动与军国主义决裂,反而一直在玩火。
侵华战争时期的日本政府没有被彻底清算,天皇也没有下台,这个家族今天仍在抛头露面。这也无怪乎他们捏造史实、参拜靖国神社,不承认侵华行径、南京大屠杀了。我们可以预见这样的一群国家领导人是危险的,他们仍有可能挑起战端,只是在等待一个中国虚弱的时机。聪明的人讲究「防患于未然」,我们国家的肉食者应当少提一些「相信后人的智慧」,而是切实担起责任,拿出「问题就在我这一代彻底解决」的魄力来。
沈阳九一八纪念馆结束语:
当我们即将走出展厅,大概每个人的心中都在滴血。而且每一滴血似乎都凝固成一串问号:日本帝国主义何以敢对我泱泱大中华举起屠刀?这里的每一幅图片,都是一串铁打的事实,为何有人至今不能正视它?甚至歪曲它?篡改它?落后就要挨打,何以落后?这里的每一尊遗容都在呐喊。这呐喊在告诉我们什么?是告诉我们「忘记英雄的民族是堕落之邦」?还是告诉我们「忘记苦难,苦难就会重叩国门」?是告诉我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还是告诉我们:「振兴中华,人人有责」?
九一八刚刚过去不久,勿忘国耻,勿忘国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