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d image of post 由「影视飓风的评测问题」视频所想到的

由「影视飓风的评测问题」视频所想到的

2025 年 4 月 19 日,影视飓风的 Tim 发布了该视频,而因为这一视频,我产生了一些随想,在此作简要论述。

本文的写作契机是 影视飓风官网)的这一视频:

下面作进一步阐释。

无解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Tim 是这样描述的:

内容切片,或者说解构——这使得我们的评测内容现在开始变得非常难做下去。简单来说,一个视频要做到完全没有错误,始终是我们的目的。但是现实中任何软件都是有 bug 的,任何东西都是有纰漏的,难免会有错误出现。以前的流程是有观众指出有错误,或者某句话有歧义,我们快速接受,并且修改,然后回复他。但是自从一些 AI 推荐的图文内容平台爆火之后,我们就会发现,经常会有一个错误被人快速截图,然后他去发帖,然后引起一个对应的舆情。因为整个内容这个时候已经被截图变成了一张图片,所以即便我们 99.9% 的内容都是正确的、没有问题的,但是经过那个帖子,下面就变成了一个内容全盘皆错,或者很情绪化的一个结果,就不再是对于视频本身的讨论。

那哪怕是这一类讨论,我们之前觉得也勉强可以接受。但是今年开始我们发现,有的人注意到这样的方式点赞量很高,很容易起号,所以会开始通过连续截图的方式来拼凑话语、来改变内容本意。有的甚至直接用 Deepseek 来编不存在的言论,然后再来对我们发起攻击。这讲真的是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应对,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自证,好像没有道理;你不理会的话,像这种图文的平台,会疯狂推送这类谣言,假的都给说成真的。那你举报,平台要两三天才响应。等到处理了,人家号都能接广告了。

这种新的解构方式,是我目前觉得还没有被广泛讨论的一个问题。我甚至觉得这应该是值得以后我们单独再出个视频来讲的一个问题。一定程度上,这些快消内容平台,我觉得助长了这一些特定的人的作恶。因为只需要一截图,你创作者投入精力打造的一整个作品,十几分钟、二十分钟的作品,就会被解构成一句话、一张图,然后变成他的内容素材,我觉得反正还是挺不好的。所以这个问题该怎么解是我更多想向你来寻求答案的,因为当前我们能做的真的不多。我们的法务,就算想处理也要很长很长的时间,基本上没什么办法。我们的内容,现在确实在加强检查,尽可能确保不出错。然后面对正常的批评,我们是完全接受的,比如说专业相机和风格相机分开栏目,不同的方式去评价,这些我们都是在做的。

现在这个评测,一直是我的爱好,但是很多时候被误解确实会有点难受,我希望能看到当前我们的烦扰是什么状态,我们在怎么尝试解决,还有希望你能给我们支些招。

简单概括一下舆情发生的过程:

  1. 影视飓风发布了一个有些微瑕疵的视频(这很正常)。
  2. 有人用截图、切片的方式断章取义、以偏概全,曲解影视飓风的视频,从而获取流量。
  3. 甚至有人东拼西凑、AI 生成,来制造不利影视飓风的谣言,从而牟利。
  4. 平台为了提高流量,可能会推广这类不客观、不属实的言论。
  5. 影视飓风因此陷入两难困境,不计较会允许假消息肆意流播;认真去处理又是高投入、低效率、低回报的事情。
  6. 影视飓风当前只能尽力做好自己,认真吸收有价值的意见,希望有识之士提供解决方案。

我所认为的互联网人群

随着我国网络基建的普及,以及近乎人手一个智能终端的现实,「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 55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24 年 12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 11.08 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 78.6%;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 10.29 亿人,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 9.74 亿人,网上零售额、移动支付普及率稳居全球第一。」1

也就是说,11/14 的中国人是网民,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量!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这也就意味着这么大的群体里面,一定是各种各样素质的人都有的,只要有高山,就一定有深谷。举个例子,「敬汉卿」,他被人侵犯姓名合法权益的时候我很同情和支持他,但是对于他的视频内容,我实在是喜欢不了一点,但是他有很多粉丝,光 B 站就 900+ 万。应该说,众口难调、曲高和寡才是常态,有时候,你自己觉得很棒的东西没什么人看,反而不见得是一件坏事,毕竟俞伯牙鼓琴,也只有钟子期听得明白。

这么多人里边,我觉得在任何人的受众群中,占据大头的始终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可能会心怀这样那样的对博主的态度,但是他们不会以任何方式在互联网中体现其态度和立场,他们只会用脚投票,但更多时候也许他们根本不会做出任何行动——他们无所谓你这个博主人咋样,是雄起了还是塌房了——人们只是来看看视频,打发时间,消遣消遣,仅此而已,不必给自己的投稿行为赋予过多的意义。于是这就引出下面这个论点。

不忘初心

Tim 说:

现在这个评测,一直是我的爱好,但是很多时候被误解确实会有点难受……

爱好,这是一个奢侈的东西。纵观影视飓风的视频,其实它总体上就是 Tim 自高中以来一直就有的爱好,他这样高密度地出镜,以及热情洋溢地参加这样那样的活动,本质上也是因为热爱,我们作为观众能看到他发自内心地对这些相关事业的喜欢,而不是收钱办事、无感情地棒读商业营销稿件。因此,他说「我真没收钱」的时候,都不需要看他发誓,我就已经信了。我们固然可以怀疑一切,但最终想要成事,就必须依赖相信的力量,因为你在怀疑之后,总还要再相信一点别的什么才行。

《论语》中提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讲的是一种自我相信的内心力量,即,我很清楚我是一个好人,我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摸着自己的良心做诚实的感受分享,我做到了我当前能做到的最好,我问心无愧。而别人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要误解我,那不是我的责任,我不必为此感到惭愧、难过,别人怎么看怎么想,和我自己如何看待自己和自己的事业,其实是两件不同的事。但如果有人客观提出改进意见,那我也乐于接受。说白了,当 Tim 及其团队真的把断章取义、造谣滋事当成问题时,这些罪行才真成其为问题,否则只是疥癣之疾而已。

作为一个以兴趣爱好为驱动力的博主,不管是 Tim,还是我这样写图文博客的,其实都一样,就是不要忘记自己的初心——我写文是因为我有难以抑制的创作欲和分享欲,我自己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世界,同外界如何反馈其实并无干系,身正不怕影子斜。如果有人喜欢,固然最好;但如果无人在意,那也没有关系;而倘若要招致人攻讦,那只能说明产出优秀到出圈,以至于引来了本不该在受众群体里的人,仅此而已。

所以如果我是 Tim,我会这样认为:那些造谣生事的,根本不是我需要在意的、面向的客户群体,不是也不可能是我的粉丝基本盘,他们夸也好,骂也罢,也许会带来一时的舆论潮流,但是当潮水退去,终究还是回归到清者自清的本质,理性的粉丝能感受到我做视频的最大真诚。即使有人真的想要骂我,想要狠狠地让我颜面扫地,也没有关系,因为这个群体里边也要分两类人——一类是有自己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他们会完整地看完我的整个视频来给出一个公允的批评,然后在此过程中看到我的努力和瑕不掩瑜,于是反而会放弃原本的计划,路转粉甚至黑转粉。而另一类则是跟着别人言论跑的人云亦云者,这样的人在我眼中不值得关注,他们的发言没有任何价值,因为没有丝毫的原创性,只是他人想法的传声筒、放大器,无论他们的意见是称誉还是诋毁,本质都没有任何区别,只是表象上的不同,仅此而已。遗憾的是,可能像这样的人,才是互联网声音的大多数,但我们必须要注意到隐藏在水下的,那些没有发出声音的群体,他们不表态,不代表他们没有态度——也许这里边就有一直默默关注你的、真正值得你殚精竭虑创造优秀作品去款待的对象呢!

所以,我们就要继续讲下面一节。

权衡

很多时候,我们的烦恼在于,太想得到别人的认可,而且是希望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只要是我所见的活人,我就希望他喜欢我,为此我不惜牺牲自己的一些利益,而去讨好之,只为得到一句好的评价。然而事实是,如果你是一个正直的人,你就绝对不可能获得所有人的喜欢。《论语》中说:「乡愿,德之贼也。」汉典 对「乡愿」的注释是「指乡中貌似谨厚,而实与流俗合污的伪善者」。所以,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被所有人都夸赞,说他这里好,那里也好,这很容易让我们产生「他是好人」的错觉,但事实是,他很可能是一个八面玲珑、见风使舵的好好先生,没有什么立场,也没有底线和要坚持的东西——那么这样的人值得追随吗?值得你「follow」他吗?值得你关注、点赞、投币、收藏、转发吗?这个留给读者自己去判断。

权衡的意义在于,我们主动去评判谁是我们内容的真正核心受众,谁是对我们来说最值得关照的人,我们的创作为哪些人所作是值得的,甚或表述得傲慢一些——哪些人配得上我们的智力生产成果,这批人的意见必须要尊重,这批人的需求需要优先得到满足。而除此之外的人,他们的意见,就相对次要,甚至是无关紧要,可以当作噪音彻底忽略,这对于保存我们宝贵的体力、精力和创作激情来说,至关重要。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向非受众低头、妥协,只会失去你的初心和特色,沦落到庸常的境地;而只有坚持自己立场、拥有稳定核心受众的创作者,才能自始至终保持独树一帜的姿态,当然前提是这个立场的内核是积极向上、合于社会公序良俗的(但外在表现上可以是躺平的、丧丧的、慵懒的乃至于有些疯癫的等等)。

我们不能什么都要,但我们可以选择并抓紧我们的想要。什么都想要、什么都去抓,就如同邯郸学步,连自己本有的也失掉了;放弃一些才能走得更久更远。离谱的、造谣的、片面的声音,将之视为洪水猛兽,就会令我们裹足不前;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它也昭示着咱们是值得去蹭一蹭的「热度」,而事实是,在传播体量和受众广度方面来说,我们比之那些「起号者」绝对有更多优势。那些「起号者」吸引来的无非是大量的「好事者」,这些好事者会在网络平台上制造大量的噪音,让你觉得他们「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可遗憾的是,这样的群体并不能产出任何有实际价值的东西,当热度过去,这些因为有瓜可吃而聚集在一起的「蝗虫」也终将散去,徒留一地鸡毛。他们的起号带货,无非是坏蛋捞傻蛋的钱而已,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而又何羡乎?

但咱们就不一样了,咱们的粉丝总体上更有价值,里边相当一部分是因为要看干货来的,而不是追着热点跑来跑去的心猿意马(垃圾粉丝)。他们不太说话,可能从节奏开始,到节奏结束,都没有发表任何意见,但他们会因为我们有定力、坚持自我,而愈发相信、支持我们,是我们自始至终的好同志、好伙伴。所以如果真的要澄清什么,那也是面向这样一批人的,那么只需要尽以最大的真诚,如实陈述,他们自然就会相信。另外就是,既然严肃的创作可以被解构,那么造谣和攻击也同样能。影视飓风那么多周边产能,把一些攻击者的搞笑词句摘抄一下做成梗图之类的产品,同样也是很不错的回应,既辟了谣,又赚了米,何乐不为?而真正心怀恶意的人只会为此郁闷,怎么你小子还玩一出草船借箭呢?!

当然,提出上述想法,也不是说就要一味地姑息养奸。如果遇到那种特别跳、搜证起来又比较容易的情况,还是可以上点法律手段,来个杀鸡儆猴当典型的。

以上只是一些随想,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比较随意,欢迎有公关经验的朋友和我一同交流探讨,不胜感激。


  1. 网民规模超 11 亿!数字中国活力奔涌 ↩︎

由 ZexWoo 撰写并维护,保留所有权利。| Written by ZexWoo. All rights reserved.
主题 StackJimmy 设计 | 使用 Hugo 搭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