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d image of post 《马戏之王》影评

《马戏之王》影评

温馨提示:内容可能涉及剧透,如果你计划自己观看,就请不要阅读我的观后感。

豆瓣 | IMDb | 主观评分 8.2

艺术作品是在时间长河中不断被一代又一代观众所诠释着的,对经典作品的解读永无止境,每一代人都会基于其生活经历作出独特判断。这部传记电影所描述的主人公费尼尔司・泰勒・巴纳姆生活在 19 世纪,1810 年生人,开办其美国博物馆则在 1842 年,而后大约 20 年就发生了著名的美国南北战争1。战后大约 10 年,臭名昭著的《吉姆・克劳法》2实行,它是美国南部各州及边境各州针对有色人种(其中又以黑人为主)实行种族隔离制度的法律。该法案实行后大约 10 年,《排华法案》3签署,后于 1943 年废除。

这部描述 19 世纪故事的电影上映于 2017 年,我的观影则发生于 2025 年。这三个时间段具有完全不同的背景。在 19 世纪,被歧视的不仅是我们今天通常认为的罕见病患者,还囊括黑人和华人,这些人都是不为主流社会所接纳的,可能终其一生都只能躲躲藏藏。2017 年,中美贸易战初显端倪,至电影在国内上映,美国对华的 301 调查还没公布结果,双方经济基本还延续之前「外表体面、暗中摩擦」的关系,中国公民对美看法总体仍趋向正面,公共知识分子对美的鼓吹仍有一定市场。彼时从我的个人观感来看,国内性少数相关文化的宣传并未进入主流视野,仍处在一种自行发展的阶段。而到了 2025 年,两国关系已发生翻天覆地之变化,至少在美政客眼中,中国属于「敌国」范畴;国内经济发展陷入泥沼,阶级矛盾、性别议题层出不穷,以金星公开展示彩虹旗为一大信号,在一定程度上受欧美国家影响的性少数文化开始受到较多国内民众的关注,且不少倾向较保守者对此持有负面的看法。在这个大背景下,观影对我来说又具有了特别的意义,带给我独特的感受。

走向标准化的剧本

电影 74 分 35 秒

总体剧情从历史经验来看,是比较标准的有起伏的设计,一般都是欲扬先抑,从一个贫苦出身开始,因为勇气和能力逐渐走向成功,这个过程中会存在一些波折,但又因为一些缺点迷失方向,误入歧途,进入人生低谷,之后再幡然醒悟,成就一生的事业。总之,剧情就是要设计得跌宕起伏,有涨有落才能引人入胜。简单概括一下大概有:

  1. 巴纳姆和女主相识 ↗
  2. 被女主父亲掌掴 ↘
  3. 和女主探索地图 ↗
  4. 老爹去世 ↘
  5. 偷食物被抓 ↘
  6. 被一个畸形人雪中送炭 ↗(这可能也是使他将来对「异类」人们持友善态度的伏笔)
  7. 带走女主、结婚、生娃、勤恳工作 ↗
  8. 航运公司倒闭 ↘
  9. 利用公司遗留的资产证明贷款开博物馆 ↗
  10. 博物馆门可罗雀 ↘
  11. 女儿点明出路,征集能人异士 ↗
  12. 演出引起轰动,获得名气 ↗
  13. 遭到贵族喉舌批评家的抨击 ↘
  14. 妥善应对,继续发展 ↗
  15. 说服出身优渥的菲利普入伙 ↗
  16. 继续被抨击,并且保守者的反对愈发激烈 ↘
  17. 觐见英国女王、结识歌唱家珍妮・林德 ↗
  18. 巴纳姆膨胀,与女主父亲冲突 ↘(后续失败的伏笔,暗示性格)
  19. 珍妮在美国的首演空前成功 ↗
  20. 事业高歌猛进,更换大豪斯 ↗(危机隐藏其中)
  21. 远离妻儿安排巡演,马戏团事业交给菲利普 ↗(暗示重大隐患即将被引爆)
  22. 珍妮・林德示爱,巴纳姆忠于妻子未接受,并决定让她自行完成后续巡演 ↘
  23. 保守者和马戏团爆发暴力冲突,剧场因火灾毁于一旦 ↘
  24. 巴纳姆从火场中救出菲利普 ↗(重新崛起的伏笔)
  25. 珍妮・林德罢演消息传开,报纸刊登巴纳姆与她当中亲吻的照片,妻子回娘家 ↘
  26. 巴纳姆和演员们重建剧场 ↗
  27. 巴纳姆回去与女主重归于好 ↗
  28. 马戏团复演,在热烈气氛中剧终

以上就是我还记得的剧情大纲,可以看到不断地上上下下,这才能让观众不觉得无聊,也是一部优秀剧本的必要条件——将矛盾冲突集中化呈现。

童年创伤的深远影响

电影 4 分 27 秒

巴纳姆小时候因为逗乐贵族出身的女主,直接被她爹干了一个大逼兜,这对于小朋友来说是多么大的心理阴影和伤害。这种行为的背后其实就是在说:「你永远是下等人,是连和贵族讲话的资格都没有的贱民。」巴纳姆应该是个早慧的娃,从这个角度来讲,公开羞辱,这个仇确实能记一辈子,如果女主她爹不真心诚意道歉的话。所以欧美人的文化本质上同印度文化很像,实际上追溯到源头,就是同宗的——雅利安人入侵印度,统治了印度,然后搞出来一个种姓制度,把人分为三六九等——这也是为什么印度裔在美国总是能混得如鱼得水的原因,因为文化上没有根本性的区别。这也能解释为什么亚裔、非裔会被歧视,而这个歧视往往是无来由的——因为你长得和他们很不一样,那可不就是贱民吗?当初印度种姓制度中占据底层的,就是印度次大陆的原住民——达罗毗荼人,而雅利安人自然就是高等的婆罗门、刹帝利,把握宗教、军事、教育权。

这种基于根源性不平等的等级内部平等,早在古希腊时期的雅典就已经有了很具体的制度——成年男性是公民,拥有完整的政治权利,但成年女性和奴隶是没有的,显然欧洲文化的底色就是将人「天赋等级」的,无关乎品行,无关乎能力,只在于出身。作为中国人,我们天然地不认同这种体系,故而有人称之为「日耳蛮赢学」。

儒家文化圈的想法完全不一样,它的论资排辈系统也被当下一些人称为「绩效赢学」。绩效赢学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要「选贤举能」,在其位要谋其政,干得好才叫赢,否则管你皇帝老子、世家大族,干不好都得滚蛋,所以改朝换代、人头滚滚,贪官污吏杀了一茬又一茬。所以很多亚裔在欧美不认同他们那种毫无根由的等级体系,也不想参与,可惜树欲静而风不止,麻烦总是会找上门来,不主动出击只会被蛮子视为软弱可欺,于是认同日耳蛮赢学的非裔得以加入其中,称为倒数第二等,开始歧视亚裔。

在日耳蛮赢学体系下,重要的是一种「赢」的感觉,这种感觉往往需要一个能够承受「输」的对象,如果社交圈里都是白人,单纯基于种族是不能「赢」的,那就需要搞出来一套贵族和平民的分别,来赢一赢,巴纳姆就是这一文化的牺牲品之一。而这种根深蒂固的烙印,也使他在初具成就以后,狂热地追逐贵族文化,试图「成为他们」,大搞特搞高雅艺术,将基本盘弃之不顾,甚至远离妻女,被名利蒙蔽双眼,最终酿成悲剧,失去所有。伙伴菲利普终其一生想要抛弃的束缚,他却深陷其中难以自拔,这和童年的刺激恐难脱干系。

在中国,如果有人想要复刻日耳蛮赢学,想要无端地歧视穷人,是一定会被人民群众声讨的;而如果是家贫又具备高贵品格的人,同样可以广受尊重。如果一个穷人被歧视,很大概率是他做了一些具体的不当行为,比如跑到大马路上专门找豪车碰瓷,比如拿光公共厕所提供的手纸让别人没得用。但另一方面,我很担心伴随着阶级的固化,以及成长经历的单一、娇贵,权贵的后代会愈来愈退化,以至于自动地退变到日耳蛮赢学的境界,不仅害了自己,也有损于社会风气,这是务必要警惕的,因为这个进程走到极致,带来的必然结果就是革命、大洗牌。

恋爱自由的吹鼓手

电影 62 分 15 秒

如上所述,贵族为了「赢」,那子女就必须和其他贵族联姻才对,如果儿子娶了平民女子,抑或是女儿嫁给了平民男子,就会产生「输」感,这是不可接受的。所以女主父亲反对女儿和巴纳姆走,菲利普的父母看到他牵着安・惠勒的手会大放厥词。

电影通过塑造两对恋人曲折但积极的爱情,歌颂了跨越阶级的爱情。一段爱情能否有好结果,往往同日耳蛮赢学无关,而同绩效赢学有关——即,如果遇人不淑,再富再贵也是很惨的——因为绩效赢学符合客观规律,一段婚姻能否幸福,归根结蒂是要看夫妻双方的品行,毕竟有钱人家吸毒、赌博败光家产的已经是屡见不鲜了。从这个角度讲,编剧、导演应该是比较认同绩效赢学的,因为如果认同阶级隔离,这部片子可以将情感线略去,着重描述巴纳姆如何同边缘群体建立良好关系、殚精竭虑打造马戏团、运筹帷幄地处理公关问题等等。所以这部电影也鼓吹了恋爱自由的观念,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有启示意义。作为反对阶级歧视和种族隔离的文艺作品,值得赞赏。

我们光去责怪一个个具体的资本家其实意义不大,因为资本家们有很多其实能意识到不对,但是他们已经被资本裹挟住,称为资本增殖的提线木偶了。所以建国初期一化三改、一改两参三结合,就是在釜底抽薪,消除阶级产生的土壤,让管理者懂得一线生产的疾苦,让生产者懂得企业运营的脉络,从而减小认知差异,实现各种意义上的平等——我们在知识层面无异,无非分工不同,你的活我也能干。文化和道德是具有阶级性的,一个阶级总是会产出维护其阶级存在的文艺作品,为了更长远的恋爱自由,我们就势必要持续推崇无产阶级文艺,唾弃资产阶级文艺。今日本科生四年在校毕业迷茫,看看文革样板戏《决裂》也许会有所启发——样板戏之前广受批评,但样板之所以是样板,正是因为它各方各面其实都拉得很满,演员精气神到位,台词清楚,剧情设置跌宕起伏,说理透彻,可能为人所不喜的,是政治宣传意味较浓,然而样板戏所推崇的模式如果当真落实,会是坏事吗?我觉得没有必要看到政治宣传就反感,毕竟政治关乎所有人,它可以是资产阶级的工具,也可以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

资本主义父权的压迫

电影 62 分 48 秒

资本主义父权制是一种将人异化的力量,我们今天唾弃的所谓「老登」,往往是因为老登是父权制的代言人。父权制不是男权制——父权制下无论男女皆受压迫,即使是代言人往往也要作出违心的决定,这种使人违心、不诚实的力量,就是父权制。

菲利普是挣扎着反抗资本主义父权的典型,在被巴纳姆劝说「逃」的时刻,他踌躇;在和真爱牵手的时刻,他退缩;但是在一次次反抗中他逐渐坚定了自己的意志,最后炮轰父母,勇敢追求真爱;火场救美更是高光时刻。对于跨越阶级的爱情,我国古代文艺作品普遍持积极态度,因为这是一种人皆应得的、更大的自由,一切阻碍皆是人为,人为即「伪」,是如纸老虎一般的反动派。

在我看来,资本主义父权制是一种令男性工具化的权力体系,它的重点和本质在于资本主义,「父」是衍生。有个话叫「把女人当男人用,把男人当畜生用」,就是其真实写照,这也是今日无产阶级打工人往往自嘲为「牛马」的呼应。工具化的男人具有什么特点?任劳任怨、忍辱负重、沉默寡言——如果不这样,就会被认为「没有男子气概」,「男人流血不流泪」,「大男人哭鼻子不像话」,不被允许表达真实感受,要求反生理本能反应,这就是畜生的待遇。在这样环境里成长的男性,也会逐渐被同化、认同,然后也照此要求其他男性,包括自己的儿子,于是父权的传承就成立了,体系下的男性都在受到其伤害,但因为同时也认同,又自发地维护并使之延续。女人在此体系下的价值集中体现在生育方面,而且要生儿子,好继续延续父权制。

那么在资本主义父权制下成长的女性呢?由于「男子气概」相关的要求已经都被安放在男性头上,于是女性可以不作这方面的要求,犯了什么错,只要哭,多半可以减少受罚或免除责任,而负有教导责任的师长还会自以为这是对的女孩儿善待。更有甚者认为,男孩儿皮实,可以揍,女孩儿娇弱,不好揍。这种差异化地对待也进一步塑造男女差异,女孩儿不用受皮肉之苦固然不坏,然而这种教育方式所带来的责任意识的缺失也不可忽视——当犯错可以不受罚成为一种下意识,则走上社会突然被要求担责而立马崩溃撒泼就成了情理之中。权责是统一的,为什么很多人支持「妇女能顶半边天」的说法?是因为妇女:① 有顶半边天的能力;② 顶半边天实际上是一种责任;③ 顶了半边天能获得对应的权力,这种权力是不可被剥夺的,因为有承担责任作为背书。权力不是靠施舍来的,那大家都有生命健康权,凭啥要吸二手烟呢?法律规定的权力,是一种应然,它存在转化成实然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是在争取到手以后,可以获得承认;但往往不是什么都不做默认就会给。因为权力往往不会处于真空状态,你拿了,别人就少了。法律对现实世界的影响必须依靠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作为中介,人人皆有自己的立场,势必会带来不同立场之间的博弈,而法律就是指明了势均力敌的博弈下,各方平衡的较优解,也就是大家发生冲突以后达成的最好的平衡。但如果认为不需要冲突就能获得法律承诺的一切,现实会给出答案。

所以应对资本主义父权的压迫,无产阶级男女都有自己的课题。男性要适当排除超额的责任,反对过度分配,警惕自己「登」化;女性则要适当主动参与、承担责任,从而获得更大的话语权。当然最根本的,还是要打倒资本主义体系,用一个更好的体系加以替代。

少数群体的「骄傲」文化

电影 27 分 20 秒

在这一桥段,被视为怪胎的演员们因为意外,第一次公开、集体地在公众场合抛头露面,综合前面的若干镜头,他们无疑是极为紧张的,但是在此刻,他们必须露出自信的神情来捍卫自己的尊严,因为如果这个时刻再畏缩不前,就真的永远成为别人的笑柄了。演员将此刻的心情表演得非常到位,从手足无措、无所适从,到逐步振作,以及和观众们的眼神交互,再到逐步展现出恰当的状态,但同时又蕴含着难掩的紧张,些微肢体语言和表情就完全传情达意了。

巴纳姆所建立的马戏团对这些「异类」具有重大的意义,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人有劳动的需求,通过马戏团这一平台,原本某种程度上的「非人」转换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即使是卖艺性质的「演员」,也比原先的状态好得多。所以演员们认为马戏团就是他们的「家」,也就有了后来的东山再起。

在此刻,我突然能够完全理解性少数群体的「骄傲」文化为何了。一个群体长期遭受歧视和不公,但从行动分析的角度来看,他们并未有任何实际损害他人的行为,因此他们对污名化的回应便是「骄傲」。即便原本是西方主流文化对同性恋的贬称的「queer」,也可以被拿过来自称、泛用,消解其贬义。应该说词汇含义的褒贬随时代变迁而异是很正常的情况,另一个典型例子是「支那」,原是日本人对中国人的尊称,但在日本侵华后,就成为对中国人的蔑称,时至今日都是逆向民族主义者用来炮轰主体民族的利器。

「骄傲」这个词同时有两个倾向的含义:① 自豪(褒义);② 自负而轻视他人(贬义,类似傲慢)。对于第一个释义,大家都有权利感到自豪,我们甚至可以说这是一种天赋人权,它同外界的评价、偏见都没有任何关系,比方说,西方国家存在针对亚裔的种族歧视,但我们汉族有权为自己的血统和文化感到自豪;同样地,性少数群体为自己的性取向或者自我性别认知而自豪,也是天经地义的。而第二个释义的合理性在于,你已经被人歧视、不尊重,那么回敬以傲慢,这也完全没有问题。


所以讲到这里,我再来解释一下本节的标题,「自豪」已经解释过了,但是「少数群体」,它是比「性少数群体」更加广泛的概念,因为但凡是少数,往往会遭受非议和排挤,学校里声音尖锐的男同学,左利手的人、抑或是二次元文化成为主流前的宅男们,再就是 200 年前身在美国的黑人、华人,都是一样的。可喜的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认知的深入,这份「歧视名单」也在逐渐减少。因此,我相信性少数群体在将来也会离开「歧视名单」,获得完全平等的各项权利。

我还要讲一个中西文化的差异性,中国人讲究中庸,追求一种各退一步的妥协艺术,在交往中比较欣赏「向内」的风格。而欧美文化中则多讲求力量上的对抗、极限施压,谦逊有礼反而会被认为是软弱可欺。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欧美性少数群体采取「进攻性」的自我捍卫宣传是有效的,能够获得其应有的利益和他人的尊重。而在中国,宣传方向单纯为类似欧美的「我们有多么正确」可能有些水土不服,增加「我们没有错,但是遭受了种种不公」的说法可能效果会更好——比如隐性的职场歧视、婚恋上的不便、家庭压力下甚至被迫娶一个「同妻」(可参考北理宫琳事件4),抑或是需要一个最亲的亲属帮忙签字时,却不能是同性配偶的情况。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显然在切实有效的保障和舆论引导上面,有关部门的作为不足,这个同控烟事业差不多,都在挣扎之中。


下面再来谈一谈「同志」一词。给同志一词赋予同性恋者的意思,最早起源于 1989 年林奕华将其首届同性恋电影节命名为《香港同志电影节》,此后同志的这一词义运用得越来越广泛。有一种说法认为,台独分子敌视大陆,大陆具有崇高意义的「同志」在台独分子眼中是一个侮辱性词汇,于是干脆将之扣在同性恋者的头上,因此并非由于将同性恋称为同志而使之污名化,而是为了污名化而将同性恋称为同志。这种说法很有意思,但我暂时还没有找到有力的佐证,权当一家之言,供读者参考。

赞同将同性恋称为「同志」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在反歧视、追求人人平等的未来社会的道路上,同性恋群体内部是志向相同的,他们相互之间称「同志」完全符合定义;那么支持同性恋合法的异性恋群体是不是同性恋群体的同志呢?应该也是。

不赞同将同性恋称为「同志」的原因是什么?我认为一个比较有道理的解释,是因为它是在中华民族站起来的历史上举足轻重的称呼,用来表达崇高的理念认同,也就是一个特指。但从实际运用角度来说,所有人都是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者,默认都叫同志,似乎也没有什么问题——「同志」一词同时具备崇高性和日常性两种特性。可能存在的问题是,特定语境下,「同志」可以同时指代一个一般的对象和一位同性恋朋友,具有一定模糊性,可能只有这个时候需要加以区分。

综上,从理性角度分析,没有什么理由不允许同性恋群体使用「同志」一词,况乎语言的运用就像思想一样是自由的,想拦也拦不住,不是吗?如果真的要作出区分的话,我有个建议。我们一般管具有某种共性但无关乎理想信念的人叫「× 友」,同校的人叫校友,同寝的人叫舍友,都关注某个播客的人叫听友,上网的人叫网友,打球的叫球友,开车的叫车友,旅游的叫旅友,唱歌的叫听友,看书的叫书友,下棋的叫棋友,相互写信的叫笔友,看直播或水帖的叫水友——所以,「同性恋朋友」也可以简称为「同友」。这个词我查了 汉典辞海,都没有,显然可以是一个专属性很强,字和义关联紧密,又能够一目了然的词汇。


  1. 南北战争(1861—1865) ↩︎

  2. 吉姆・克劳法(1876—1965) ↩︎

  3. 排华法案(1882—1943) ↩︎

  4. 2025 年北理工宫琳教授被举报引导男生发生性关系事件 ↩︎

由 ZexWoo 撰写并维护,保留所有权利。| Written by ZexWoo. All rights reserved.
主题 StackJimmy 设计 | 使用 Hugo 搭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