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
高铁 vs. 飞机
先来个比较简要的对比表:
交通工具 | 高铁 | 飞机 |
---|---|---|
耗时 | 5 小时上下 | 2 小时多一些 |
价格 | 600 上下 | 600 起步 |
平稳性 | 较平稳 | 起降颠簸 |
座位 | 较宽敞 | 较狭窄 |
噪声 | 较小 | 较大 |
网络 | 有 | 无 |
安检 | 简便 | 严格 |
飞机主要是安检和取行李很费时间,这两者大大减少了它的优势,高铁确实是最适合中国的快速交通方式。
地铁
北京的地铁四通八达,就线路来说非常完善,去哪里都可以坐地铁。就风景而言,我坐过的线路里边,最喜欢的是一号线,它在城东边有一段线路位于公路的中央,你坐在车上可以看到两边的车水马龙,会有一种坐着比小轿车车速还快的公交车的爽感,总之趣味性是很不错的。但是很令人沮丧的一点是,由于建设过早,地铁内没有设置完善的扶梯,上上下下都要靠走。如果是日常通勤也就算了,但是如果是旅游,已经走来走去几万步的情况下,再整点楼梯可就痛苦面具脸上戴了。好在北京并非所有地铁线路都是这样,一些后造的线路会提供上行的扶梯,下行还是靠走,这和南京差不多;更新造的地铁就是双向扶梯了,就符合现代化的要求了。所以在北京的地铁线路中,我能够很清晰地感觉到不同历史时期造就的痕迹,这不仅体现在扶梯这类设施,也体现在地铁站的整体布局上。有的站点,出口和出口之间不是在地下一层连通的,而是要在地下二层的站台层才能互通,这就意味着如果上楼的时候选错了楼梯,就会大费周章。总之,北京地铁站的地下布局多种多样,而且普遍较杭州复杂,便利性上确实是因为时代的局限,逊色一筹。
地铁站在没有直梯的情况下是如何为残障人士提供服务的呢?北京地铁采用了一种能够运输轮椅的机械装置,它安装在楼梯的一侧,利用轨道,连人带轮椅送下去,不过我没有亲眼看到这套装置是如何运作的,无论如何,考虑到了残障人士,还是很值得褒扬的。但北京地铁站的换乘体验实在是令人蛋疼。同一个地铁站,服务于不同线路的站台能够相隔老远,导致换乘的时候要走好长好长的通道过去,大大提高了复杂度,也容易让人迷路。这可能是缺乏整体性规划的体现。杭州地铁基本没有这个问题,很多情况下的换乘,都是「丁」字形的,比如,甲线路的站台是地下三层,你走到它的一端,就有楼梯通上去,上去就是乙线路的站台,位于地下二层。如此,线路的换乘就相当方便了。
衣着
在北京坐了这么多次的地铁,确实感觉杭州的网红感更强,而北京更显日常,行人的衣着普遍是方便行动的简单款式;而在杭州,经常能看到奇装异服者,比较花哨。确实,杭州的发展是极快的,但是因为大量资本的涌入,使得一些原本应该体现生活,尤其是市井生活的角落,被冲刷掉了,成为了单纯的商业街。街道,宽阔的;环境,整洁的;经商,规范的;但是你就是会感觉味道不对。去过北京之后,我就明白缺的是什么味道了,什刹海这边的步行商业街,路更窄,离人更近,于是店铺就具有了更强的亲和力;而那些酒吧中的音乐,也是尽情地让它扩散到街上来,打破了隔阂,你听到自己喜欢的歌,可以和店铺里面喝酒喝茶的人们一起嗨,而不会觉得,店家及其消费者与逛街的人无关,我觉得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市井的气息,我觉得很显著的一个体现就是,各种各样的活动随时欢迎路人的加入与离去,它是彻底开放,而非封闭的,这会极大地增强人际交流,让整体呈现出更亲和的氛围。
游园
颐和园
颐和园是个大园子,整体布局和西湖实在是太像了。
西湖景区 | 颐和园 |
---|---|
西湖 | 昆明湖 |
苏堤 | 西堤 |
断桥 | 十七孔桥 |
宝石山 | 万寿山 |
保俶塔 | 多宝塔 |
三潭印月 | 南湖岛 |
竟能如此相像?因此,对我来说,颐和园就像是一个小号的西湖(大概是两三倍的大小关系),还是要预约和门票的那种,趣味性就比较有限了,游人的数量和西湖相比倒是不遑多让。苏州街说是仿照江南风格而建,但实际上那些房子和江南的粉墙黛瓦风马牛不相及,是一个令人失望的去处。因此,我认为,对于杭州人来说,颐和园并不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去处。
圆明园
北京的园子中,圆明园是必然要去看的,它的全名唤作「圆明园遗址公园」,离颐和园很近,面积很大,实际上是分了三个分园的,入口放在南部的绮春园,园中水景满是荷花,很茂盛。一路往北走,可以很轻松地抵达三院交界处,从这里往西是圆明园,往东是长春园,长春园的北部是西洋楼遗址,也就是我们在历史课本里看到过的非常经典的建筑遗址所在处。去了以后才知道,它的建筑体量比我预料的要多很多,那几个残破的、东倒西歪的柱子、拱券所面对的,是皇帝的 VIP 观赏位,坐在那里可以看到喷泉。总的看下来,西洋楼们的基本构架很有古希腊柱廊式建筑的特征,但是细节的雕花,和洋人的宗教没有关联,而是很中国的装饰纹样,虽然看起来有些调整,和一般的、在平面布局或中式建筑上的样式不太一样,但是确实没有令人作呕的宗教意味。
在大水法(喷泉在当时的称谓)遗址前,我这样想:让八国联军的政府首脑在这里一圈排开,跪满 24 个小时再走,想来是很合适的。这 24 小时可以分多次跪完,还可以让这些头头脑脑比一比谁最先跪完。一想到不列颠赃物馆将《南京条约》原本展了出来,彻底砍断这些强盗的脏手的想法便油然而生。英国人是爱好和平的,只消航母舰队开过去,把炮管子塞进他们首相的嘴里,他们一定会很乐意将赃物都悉数奉还的。我相信这件事在一百年内是一定会发生的。
劳动人民文化宫
它原本是太庙,祭祀用的,后来成为了劳动人民娱乐的场所。尽管它不再服务于帝王,而是广大人民群众,但整体依旧保留了庄严肃穆、方整规矩的特色,而且它的墙面所用的红色,非常耐看,既不扎眼,也不庸俗,低调奢华有内涵,虽然已经被用烂了,但是放在这里形容它,却也挺合适的。文化宫内的树,除了松就是柏,很主要的景观就是侧柏的阵列,而这些侧柏往往都有几百上千年的历史,我们能很清晰地看出其岁月的痕迹,老树和小树在体态、树皮等方面确实是完全不一样的。
里面的建筑虽然不及故宫的大宫殿,但是也已经足够震撼一个平日里只见过寺庙的我了——原来大木头也可以把房子修建得这么庞大。有些砖墙上还能看到雕花的痕迹,但现在已经不清晰了,还有些特别模糊的,我猜是被火烧过,损毁了。此外,排水用的龙头造型还挺逗的,制造者将龙的牙齿颗颗分明地表现了出来,却使得威严的龙头像有些憨态可掬的意味,感觉拿来做表情包也很合适。
芳草地
芳草地全名「北京侨福芳草地购物中心」,像一个套了玻璃套子的城中城。简单来说,它在整体用玻璃覆盖的情况下,内部还矗立着多座高层玻璃写字楼建筑。它的中央是下挖了两层的,于是原本与一层差不多高的贯通桥就相对楼内的地平面抬高到了合适的位置,顾客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观赏这座仿佛斜拉桥一般的宽阔通道;同时,顾客也能很方便地走上这座桥,俯瞰桥下的游人。芳草地内有大量的雕塑,各种主题不一而足,有一个令人印象比较深刻的雕塑是一尊抽象的佛像,外面环绕了一圈很长的红线,这些红线则又连接着很远处的一点。特别妙的一点在于,这些红线由于足够长,会因为被各种因素扰动而颤动起来,而在观者看来,仿佛是光线在放射一般,有一种早年电视剧特效的即视感,化静为动了属于是。
吃食
小吊梨汤
小吊梨汤的味道其实和银耳羹有些近似,都是有些甜味,同时比较粘稠的质感。它装在一个好大的金属壶里,但这个壶其实是两层,内层可以单独提起来,就会发现实际上的容量没有看起来大,这个包装还是有些取巧的意味。菜品是新鲜出炉的,味道相当不错。甜品也很好吃。总的来说,这个品牌是有在认真做菜的,而且价格也适中,推荐。
庆丰包子铺
这店铺之于北京,我感觉就像包客里之于杭州,随处可见。然而就其菜品,我是要给一个差评的。一份小笼,感觉皮蒸得并不均匀,有的部分是半透明,有的部分则发白,而豆浆也是拿粉泡的,而不是拿黄豆磨的,反正去过一次以后,不会再有下次。
小大董
烤鸭本身没有什么味道,比较油,味道全靠京酱来调,搭配上青瓜丝和大葱,裹上面饼,口味还不错。但是除此之外的套餐中的菜品,就属于一般及偏下的好吃了。在这种情况下,其三百多的小资价格就显得极不合时宜。店铺整体装修成蓝色,这不是一个能打开客人胃口的配色,坐在店内很不舒服,太过冷静和疏远了。除此之外,背景音乐也和其定位相去甚远,你哪怕无脑播放古典乐都行啊,整出来的都什么乱七八糟的烂活,唉,真是吐了。
火车上的煲仔饭
上车之前,我没准备泡面之类的食品,而且多年以前吃过高铁上的餐食,印象就是,价格高昂,但是质量还不错。但是,这次的体验狠狠给了我一记耳光——所谓的煲仔饭,是速食食品!饭是速食的那种,直接可以靠蒸汽快速蒸热,那口感就不是正常米饭的口感了,我不知该作何形容,我只是觉得 39 元的价格不应该给我这样的东西。饭里的蔬菜是脱水蔬菜,跟新鲜已经完全沾不上边了,天哪,我付这么多钱只是想吃顿正常点的饭食,但是给我拿来的就这?我还不如花几块钱买一桶泡面吃了!呕!
三里屯果子店
真是意外。完全是为了小大董来的三里屯,结果意外发现这里有个苹果店,然后我一瞬间就想起来在 B 站上看到过这家新店开张时候的视频,于是决定要进去看一看。而在店门外,有一处喷泉,有很多小朋友在里面嬉笑打闹,这时候,人也融入了景观,成为其他人的观赏对象了。三里屯店的店门是一个旋转门,这是一个比较特别的设计,不过,大玻璃的设计语言依然如故,感觉这也是果子家的某种特色。苹果店内部的桌子令人喜爱,它们的颜色低调朴素,但是质感很好,而那些 Apple pencil 则已经被体验的客人们摸得油光水滑了,这真是很新奇的体验。店内的玻璃护栏为了避免被人忽略,还专门在上面装饰了白色的方块,好让人看到它们的位置。总而言之,是一处相当不错的店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