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人们因为带宽的持续增长、硬盘容量的持续扩大,变得对音频体积不再那么敏感,这也是无损、Hi-res 兴起的一部分原因。首先简单阐释一下无损、Hi-res:
- 无损:广义的无损可以指规格(位深度、采样率)高于等于 CD 的无损格式音频,Hi-res 也是被囊括在内的,但我们通常所指的「无损」,一般都是 CD 规格的无损格式音频。
- Hi-res:它的规格要求其实是一降再降的,目前它泛指一切规格高于 CD(16 bits / 44.1 kHz)的无损格式音频。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是商家诱导消费者多花钱的营销概念,它的优点被过分夸大了。
正如人们一直会担心下载到假无损的问题,假 Hi-res 也一样值得消费者警惕。本文旨在将整个音频品质优劣鉴别的方法做一个梳理和总结,方便读者掌握这些工具,擦亮双眼、不花冤枉钱。
我们大致分两个部分讲,先讲真假无损、真假 Hi-res,再讲专辑不同版本之间的优劣比较。
小技巧:如果需要判断两个音频文件的音频数据是否完全一致,对于 FLAC 文件而言,有个很方便的元数据,如果用 MediaInfo 查看,叫做「MD5 of the unencoded content」,如果用 foobar2000 中文版查看(foobar2000 内右键 →「属性」→「详细信息」),叫做「音频 MD5」,它是依据音频数据生成的,对于每一首曲目来说,是惟一的。如果 MD5 一致,则说明音频数据完全一致。
真假无损
鉴别手段:
- 查看频谱图:此方法有时不能精准判断。
- 真无损:其频谱应充满整个空间、完整连贯,除了部分偏向安静(尤其是古典乐)的音乐,整体应该非常鲜亮,像是火焰在跃动一样。点此 查看示例图像。
- 假无损:假无损指的是从有损文件转码而来的无损文件,由于有损压缩是不可逆的,转码到无损也不能恢复已经损失掉的信息。有损压缩的算法都是抛弃人难以察觉的高频部分,所以你可以看到假无损的频谱是各种被砍头、截断,带有明显的横向分界线,分界线以上的内容看起来往往支离破碎、七零八落。点此 查看示例图像。
- 有损母带:这是一种特殊情况。意味着母带的频谱和有损文件看起来没两样,而且就用这样的母带制作了 CD 发售,抓轨者只是忠实抓取了 CD 中的内容,而没有改动它分毫。它很容易和假无损混淆起来。
- CUETools:只适用于 CD 抓轨的真假判别,情况大致分两种,更多情形请看文章。
- 网络数据库有匹配:来自真实 CD 的抓轨资源。如果匹配次数占比高(无论是当前偏移值还是其他偏移值),它一定是真无损或有损母带。但如果匹配次数各种 0,看看频谱也是有损图像,大概率是假无损。
- 有帧边界提示:如果频谱是无损图像,大概率是 WEB 资源,抑或是在整轨切割时抛弃了间隙数据;但如果是有损图像,那我也不知道它是什么鬼东西了。
有靠谱的手段,自然也有招摇撞骗的。Audio Identifier、auCDtect 和 Lossless Audio Checker 等软件,将文件丢进去,它读一读,会返回给你 MPEG
或 CDDA
的结果,后边还会附上一个可能性的百分比数值,MPEG
代表有损,CDDA
代表无损。但它的原理,是用机器代替人眼读频谱,而且算法也不怎么样,所以实际上的结果比人眼还要差劲,你不妨做个试验,拿一个它报告 CDDA 95%
的无损,转 AAC,再转回无损格式,丢进去,返回结果肯定还是 CDDA 95%
;而如果你继续对这个实质有损的文件二压再测,结果还会是 CDDA 95%
,这个过程会一直反复很多很多次。
另外还有「有损母带」的状况,这类无损,尽管来源可信且消费者端的处理无误,但频谱就是和有损没两样,这是母带制作时的问题,此类真无损,也会被上述软件当作有损,这是上述软件的又一个局限性。总结来说,它们既不能识别出频谱比较漂亮的有损,又会把频谱难看的无损当有损,所以参考价值是很有限的。如果你有其他可用的检测手段,那就没必要用它们,徒增烦恼罢了。
真假 Hi-res
鉴别手段:
- 查看频谱图 检查强提采样率(升频):意思是原始音频文件可能只有 44.1 的采样率,而官方为了赚钱(也可能是无知的用户),强行将采样率提升到 96 kHz,数值只是举例方便理解。同有损转码无损的道理,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增加任何一点有效信息,多出来的这些采样率并不能得到任何实际的好处。
- 用 eac3to 命令行 检查填零强提位深度:意思是原始音频文件可能只有 16 的采样率,而官方为了赚钱(也可能是无知的用户),强行将位深度提升到 24,数值只是举例方便理解。然而新增的 8 位位深里边填充的都是 0,并不能凭空捏造出音频数据。
- BitDepthChecker:我的小伙伴 Aoba_xu 的杰作。实现思路:顺序读取每一帧,找出位深度最高的帧,直到位深度最高的帧达到标定的位深度为止。支持 FLAC、APE、ALAC、WAV 格式。点此 下载。用法:
- 单文件:
BitDepthChecker D:\1.flac
- 文件夹:
BitDepthChecker -d D:\test
- 单文件:
升频的事情据我所知,索尼精选、Mora 都干,也欢迎受害者找我提供实证补充。同样的水,凭什么换个大杯子就提高价格卖呢!你说对吧?
比较专辑不同版本的优劣
比较手段:
- 用 Dynamic Range Meter 检测动态范围:你可以下载单独的 检测软件,也可以添加 foobar2000 组件,之所以动态范围可以成为优劣评判的指标之一,是因为上世纪 90 年代左右掀起的「响度战争」的影响。很多当时的母带,比之更早的原始母带,其响度会总体提升,而动态范围却受到损失,具体分析参看 这里。
- 用 MasVis 更详细地分析:动态只是评判指标之一,而 MasVis 能提供给你更多的信息,帮助你评判不同版本之间的优势和劣势,也可以给你的盲听测试提供一些指导性建议。它能分析左右声道的平衡、自身振幅是否存在偏移、整个音轨的频率分布情况、是否存在削波等等。
- ABX 盲听比较:听音可以说是玄学重灾区之一了。我们总是能看到各种主观性的评价:低音醇厚、中音温暖、高音明亮……不局限于歌曲的不同版本,还涉及到不同设备。在描述具体的特点之前,你首先要能准确区分两个版本,如果做不到,那你凭什么得出「A 的低音表现优于 B」这种结论呢?不做盲听的主观评价都是耍流氓。由于 MasVis 能揭示出音频的一些特点,你就可以有针对性地着重听两者在这方面的差异。此外,ABX 测试也可以用来证明,适当的规格降低并不能产生可听差异,比如从 Hi-res 降到 CD 规格,或是将 FLAC 转码到 256 AAC。实验时应注意控制变量,Hi-res 可能采用了与 CD 不同的母带,如果你比较不同来源的 Hi-res 和 CD,是有可能存在可听差异的,正确的做法是,聆听用高规格素材生成的低规格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