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d image of post MasVis 音轨比对指南

MasVis 音轨比对指南

同一首歌可能会有不同的版本,我们要如何科学、细致地比较它们?本文将给出答案。

原文由小红的 irredentia 写于 2019 年 11 月 15 日,文中的「我」皆是指作者本人。

关于 MasVis

官网地址

MasVis 是一款能够分析立体声音频的软件。它用处不小,能够帮你在比较不同版本时确定何者的母带更优,也能在比较同版本黑胶的不同翻录时确定何者更优。在试着通过 ABX 测试或更宽松的听音测试辨析两个不同的模拟翻录时,它能帮你精确指出需要着重试听翻录质量的位置。

它的网页、指南、下载链接时至今日仍然在运行,这令我相当惊讶,所以我很早之前就将之存档以防万一。现在,更多业余爱好者,而非其原始读者成为了它的用户主体,所以重新思考记录日常使用的方法颇有价值。这也是本文写就的原因。

MasVis 非跨平台软件,仅 Windows 可用。

MasVis 与发烧友

对于发烧友来说,MasVis 拥有几个主要的功用:

  • 于音乐收藏家而言,它是非常有用的工具,偕同更粗略的动态范围工具(在 http://dr.loudness-war.info/ 下载),能获知哪一个发行提供了更高的动态范围,以及何者可能更墙状(brickwalled,指波形缺乏强弱的变化,看起来就像一堵墙一样)抑或是削波(clip)过多。相较于 DR 工具的粗略,MasVis 提供了更详细、精微的视图。除此之外,虽然 foobar 使用的是 loudness-war.info 所参考的「旧算法」,但使用了「新算法」的工具都是付费的,定价高达 49 美元且很难盗版。人们认定一个音频源优于另一个的原因有很多,而 MasVis 提供了可供人参考的多种不同形式的数据。这样就可以快速、直观地进行比较,避免了依赖单个指标进行比较的尴尬。
  • 对于黑胶迷和音乐收藏家来说,它能帮助分析的问题更利于辨析黑胶翻录,比如不正确的立体声平衡、两个源的主要差别是否仅仅是未削波的增益,以及其他翻录方面的问题。它能帮助指导将来的听音测试以及翻录的校正。
  • 对于难以判定黑胶品质的人,MasVis 可以帮忙可视化展现翻录的问题,以便于将问题用文字表述出来,形成一份能够指导听音和参考细节的简洁报告,而跳脱了拖泥带水、情绪化的窠臼。

安装和运行 MasVis

MasVis 是免费软件,且打从 2010 年就没再更新过,所以我怀疑它以后也不会。这已经导致它在 Windows 2010 运行时发生少量错误,其中一个错误取决于你在哪个目录下运行它。如果你在系统目录,如「下载」中运行,你必须以管理员身份运行,否则可能会闪退。而且如果你在系统目录中运行它,它可能会在每次运行时都弹出「You have not set your nickname. Do you want to set it now?」这一对话窗。为避免麻烦,给它一个属于自己的目录。它是直接运行的,不需要安装。

你需要从 FLAC 和 LAME 各自的官网获取可执行文件。

下图是启动 MasVis 后的界面:

前往「Settings」→「Codecs…」:

填写你存放 FLAC 和 LAME 可执行文件的位置。你的存放位置可能与我不同:

使用 MasVis - 检测墙状波形

我有两个版本需要做比较,因为我想知道哪一个或两者都是墙状的波形,抑或是存在其他问题。左边这个是我的自抓,Siouxsie & The Banshees - Tinderbox,来自 Geffen 发行于 1986 的 CD,右边则是 Polydor 在 2009 年发行的版本,是个母带重灌(Remastered)。而该专辑的黑胶版本则仅收录到第八曲,「Land’s End」,所以,虽然我们可以轻松查看到所有音轨(作为听者,我们可能有理由下载两个版本,因为两者都拥有各自不同的特典音轨),我们假设这里的要点是找出两个版本中何者可能存在我们需要注意的问题,如果存在的话。在开始时,我想特别澄清一下,使用这张专辑的这些版本是因为我对它们非常熟悉,而不是宣传其优越性,也不会因为任何我们所发现的错误去责怪除了其母带制作负责人以外的任何人。在此练习中,两者都是 FLAC,但比较 MP3 和 FLAC 也不会有什么问题。

打开资源管理器,将 MasVis 窗口置前。我可以拖放文件或打开「Open soundfile…」对话窗。打开文件对话窗的问题在于,它一次只能打开一个文件,而我通常喜欢以专辑为比较单位,获取一个全景的图像,所以我选择拖放。我会先从左边拖入 1986 版本,然后从右边拖入 2009 版本,选中所有音轨,而非仅音轨 1~8。

如何?MasVis 很适合独立窗口!在快速分析音轨之后,波形就显示出来了。显然,2009 发行是墙状的,但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会如此极端和明显,所以我们继续讲。

为使分析功能更易用,我发现将两个发行按序整理到一起会更好,且通常应确保按照发行年升序,所以我的方法应该很好记,这在文件名相近或相同时很有帮助,不过本例是显然不同的。于是有:

  1. 音轨 1,发行 1
  2. 音轨 1,发行 2
  3. 音轨 2,发行 1
  4. 音轨 2,发行 2
  5. ……
  6. 特典素材发行 1
  7. 特典素材发行 2

选中音轨,使用「Move up」和「Move down」选项,我将 MasVis 的曲目列表整理成这样了:

现在,点击「Detailed analysis of all」,然后让它分析所有文件。你会看到一个单文件的进度条和一个总体的进度条,以及一个新的窗口。分析任务需要一两分钟,尤其是在比较时长较长的专辑,或超过两组发行时,即便你的硬盘速度很快。分析完成后,你会在「Detailed analysis」窗口看到结果,你可以在你一开始添加和整理文件的主窗口选择想要查看分析结果的音轨。

使用 MasVis - 细节分析(Detailed Analysis)

虽然用户手册很有用,但它是为不同的读者写就的,其中部分内容可能不那么有针对性。由此,以及其他原因,我确实认为亲自写一份指南,来协助理解其输出结果很有价值。首先,我会使用来自 1986 发行的第一轨来简要介绍该界面。

  1. 左右声道波形图(Left and Right waveforms):上方的蓝色波形是左声道,下方的红色波形是右声道。颜色自始至终都是固定对应的,这也是为什么这两种颜色出现在波形总览图边缘的原因。虽然看到红蓝条纹是正常现象,但如果你在某一音轨乃至黑胶翻录的整张专辑中看到其中一个颜色多出很多,那就是立体声平衡存在问题的实证了。而且你在总览中看到过多的颜色,其响度也会过大,在细节分析窗口,该颜色也会拥有稍大的波形。立体声不平衡也会在其他地方有所体现。这是你在细节分析图标中见到的第一个指标,指示此发行是否存在削波或是否墙状波形。你需要知道,低于 0 dB 的发行也一样可以是墙状的。两色波形的其中一者会带一条虚线,它表示了音轨中最响亮的部分,且会在下一张图表中放大。
  2. 最响亮波形放大图(Loudest Part waveform zoom):这是音轨中最响亮的 100 毫秒内容的放大。它是自动生成的,且无法由用户指定。它只会是左右声道的其中一者。根据我的经验,它算不上细节分析窗口中非常有用的一个功能。它确实能显示削波,但如果你从同一专辑(不同版本)中给定两个音轨(同一首歌曲),它很可能会展示不同的位置和声道;它极少能从两个音轨中精确选择完全相同的时段。在本示例专辑中,它在八次中只有一次选中了重叠或精确的部分,这是因为算法本身的性质。
  3. 标准化平均频谱图(Normalized Average Spectrum):从这里开始,我们就要离开我们过去熟悉的舒适圈了,因为它与波形或频谱分析并不相似。该图表关注的是音轨整体的平均频谱组成,并绘制了从 0 到 20 kHz 左右频率下的标准化音量(单轨)。只靠它并不能提供很多关于音轨质量的信息,但在比较不同音轨的低、中、高频在母带重灌或模拟翻录时是被削弱或加强的场景中,它就很好用了。对角线代表一种典型的噪声/音量变化,有助于引导观看。在你查看三个源,且试图找出源 Y 与源 A 或源 B 中的哪一个最为相似时,这个图表就特别有用了。顾名思义,它是标准化的,意思是,源本身的音量大小并不影响生成的图像,它仅根据相对音量提供平均频谱。
  4. 全通峰值因子图(Allpassed Crest Factor):最难的部分。这里有四条线,红蓝虚线和红蓝实线。红蓝虚线代表了实际音轨的波形。你可能只能看到一条红色虚线,因为在这些图表中,所有的红线都被绘制在蓝线的上层,包括这些虚线。所以把虚线想象成音轨的真实情况。实线则表示了 MasVis 作者对于有多少信号在母带制作和母带重灌过程中因峰值限制和削波而丢失的计算。该数据是通过使用不同频率(20、60、200、600、2000、6000、20000 Hz)的全通滤波器生成的。这个想法很有趣,我觉得它也很有用,但也可能滥用细节分析的这一特定部分作出过于自负的断言。作者认为它「可能是最能揭露真相的图表」,但我要反其道而行劝说你不要单凭它得出任何实际的结论——它假设了一个虚拟源母带,即使这一步没问题,来自同一母带的两个结果(其中一者波形墙状而另一者不是)也并没有绘制在绝对统一的尺度上,而是与音轨分析相关,所以其效用是有限的。
  5. 比特直方图(Histogram, “bits”):更给劲儿!先提一下,在 16 位编码中,波形的任何给定采样会用 -32768 到 32767 之间的一个数字表示,这就是 16 位的范围,或者说 65536。首先,在顶部,会提供录音的有效深度。整个 16 位就是 65536,意味着从 -32768 到 32767 的每个可能的值都被用到了。如果只有其中一半被利用到,就会显示大约 15 位。虽然过低的数字可能表示音频录制时响度太低,但占满的 16 位深度往往是母带制作时部分内容拉得太响、削波过多或墙状波形的信号。大多数音轨的曲线形状会是近似的抛物线。在比较同一歌曲的两个版本时,更平坦的水平曲线代表着更小的动态范围。在左右边缘,陡崖表示有过多的采样达到了最大或最小量化值,通常是 -32768 和 32767 两个频率截止极值。不过,如果母带重灌采用了削波的母带,且仅仅减少了总体音量,则陡崖向内推进一些是完全可能的。多数情况理想条件下,录音室录音应该接近但不会达到 16.0 位,且不应在左右远端出现陡崖,它应该比一个平面的倒 V 看起来更接近于正常的数学分布。请记住,一些流派(甚至是艺术家)会有不同的声学特征,比如一些电声噪音、一些 drone 以及一些早期的黑色金属。这一特征可能会在直方图,特别是标准化平均频谱图中留下特定纹样。如果图表的一侧高于另一侧,则录音可能有些不同步——这会显示在左右声道波形图中,表现是其中一个,或两个波形都比中轴线稍高或稍低一些。如果红色波形或蓝色波形比另一者更宽,则可能表示图形更宽的声道在模拟源混音中响度太大了。
  6. 峰值与均方根级别关系图(Peak vs RMS level):这涉及次长采样相对平均值的最大音量,大致来说是这样。它背后还有更多数学知识,但这是一个快速、不准确的看法。这张图表的意义在于,用于比较同一专辑不同版本的录音时它非常有用。动态范围更大的版本,其点会更加分散,一般会散落在 10~20 dB 的这段对角区域。而动态范围更小的版本,其点会更加聚集,通常位于右上角。
  7. 短期峰值因子图(Short term crest factor):这是峰值与均方根级别关系图数据的另一种表达,但它是基于时间变化的。当一个信号被峰值限制或削波时,图上的点会趋向更低的位置。如果立体声混音没能正确平衡,蓝点可能会始终出现在红点的上方(左声道太响)或下方(左声道太轻)。

对于我们的示例音轨,我们会遍历所有界面元素:

  1. 音轨的可见削波看起来只有几次,最明显的削波出现在音轨末尾。虽然它的动态范围不大,但削波也不太明显,且也不是墙状波形。它是一个摇滚音轨,且并未以安静的前奏或递进作为开头。
  2. 音轨中最响亮的部分出现于接近尾声之处,且显示了一个更易见到的削波部分。这种程度的削波还不坏。
  3. 由于我们还没有将其与另一个源进行比较,因此它的标准化平均频谱图没有太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如果它是黑胶翻录,这会是我们首次见到左右立体声道不平衡的地方,不过它不是。通过红蓝线比这个例子分得更开,我们能观察到这种不平衡。由于这些图表的红线覆盖在蓝线的上层,一般只能看到少量蓝色。在一张专辑中你见到的蓝色越多,你就越应该检查黑胶翻录的立体声表现。
  4. 用处不大,前文已经解释过。
  5. 15.4 位。对于非墙状录音而言是很合理的。
  6. 这种分布有点像钟形曲线,而非倒 V 形或平坦曲线,所以这是值得高兴的。左右两边都有陡崖,表示存在削波。我们需要查看另一发行,以及专辑的剩余部分,来了解它遭遇了什么。
  7. 这个音轨在右上角堆了一大坨,但正如我们已经注意到的,它的动态范围并不大。至少,也不是所有点都堆在图表顶端嘛。
  8. 再次强调,还没有将其与另一个源进行比较,所以该部分没有太多要说的。

使用 MasVis - 利用细节分析比较不同发行

总算是把界面给整个过了一遍,现在我们能比较 Tinderbox 的 1986 和 2009 母带重灌了。在阅读本文的过程中,单独在另一个并排窗口中打开这些图片可能会比较方便。

两图并排显示
GIF 动图,两秒一换

我会用 1986 和 2009 指代它们。

如前所述,1986 的第一轨确实有一些削波,但与 2009 的第一轨相比,左右声道波形图讲述了明显不同的故事。左图显示,这首歌本身可能相当平铺直叙,没有太大的动态范围,但右图的母带重灌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让它更响。

最响亮波形放大图并不完全有用,因为算法选择了不同声道、不同部分,虽然非常接近,但实际上并不重叠。单凭这个我不会急于作出任何关于质量或母带制作性质的快速判断,因为大多数情况下它都会选择不同的部分。

标准化平均频谱图差不多,几乎没有明显的差别——2009 频谱的最低端和最高端都有所跌落,但我不会过度解读此事——它显然不是一个质量导向的母带重灌,它只是一个响度导向的母带重灌。

全通峰值因子图是假设的,且与源相关,这个我前面提过,它很有趣,但我不打算基于它得出任何结论——我把它忽略掉了。

比特直方图。喔。不出所料,更嗨的母带,2009,有效位深度更高。理想情况下,我们希望看到它接近 16.0 但不要达到 16.0,但如果我们在比较两个母带,且其中一个是墙状的,另一个不是时,则墙状的版本几乎总是数值更高的那个。正如我所说过的,1986 确实存在一些削波,而且也在这里以左下角右下角陡崖的形式展示了出来。然而,在「响度战争」的母带重灌中,陡崖会更加明显,就像本例一样。另外,请注意,不同于 1986 略微平坦的钟形曲线,2009 的曲线要平坦得多。这意味着它的大多数采样实际压缩在一个更加有限的范围,而没能占据较之 15.4(1986)更大的 15.9(2009)表示的可能更宽广的范围。换言之,1986 使用了一组更小的可能频谱,但它以更为动态的方式善加利用了它们。2009 使用的频谱范围更大,但它几乎完全安排在一个狭窄得多的范围,也即「响亮」。这就是典型的 80 年代母带与 90 年代晚期至 00 年代母带的对比,尤其是 CD。

峰值与均方根级别关系图向我们展示了我们对波形的期望。作为一个快速、简单、没有层次推进的摇滚歌曲,1986 音轨的动态算不上出彩,但 2009 的数据点基本都缩在 10~20 dB 对角线的右上角。

最后,短期峰值因子图,2009 的所有数据点都比 1986 下降了一些,这与峰值与均方根级别关系图是相符的。

一眼望去,在比较 CD 版本时,我几乎总是盯着波形图、直方图,较少关注峰值与均方根级别关系图。我大部分时间都在寻找墙状波形的痕迹。母带制作的意图会展示在标准化平均频谱图中,另一个需要注意的是未确认的 预加重

在比较不同的黑胶翻录时,特别是同一版本的翻录来比较相对质量时(通常是在仔细聆听对比之前方便我知道特别需要注意的位置),我通常会看波形图和直方图,观察一个声道是否太宽(左声道或右声道太响)或一侧是否太过明显(相移),以及标准化平均频谱图中的异常结果——低音或高音太多或太少。我要寻找的有墙状母带、翻录错误和奇怪的母带制作意图。

下面是整个专辑的细节分析:

Track 1 - Candyman 1986 - 2009 Track 2 - The Sweetest Chill 1986 - 2009 Track 3 - This Unrest 1986 - 2009 Track 4 - Cities in Dust 1986 - 2009 Track 5 - Cannons 1986 - 2009 Track 6 - Party’s Fall 1986 - 2009 Track 7 - 92° 1986 - 2009 Track 8 - Lands End 1986 - 2009

特典内容: The Quarterdrawing of the Dog 1986 An execution 1986 Lullaby 1986 Umbrella 1986 Cities in Dust (Extended Version) 1986 Cities in Dust (12 inch Eruption mix) 2009 The Sweetest Chill (Chris Kimsey 12 inch Remix) 2009 Song From the Edge of the World (JVC Version) 2009 Starcrossed (Demo) 2009

关于专辑比较的额外备注: 第二轨「The Sweetest Chill」,以及标准专辑(截止到第八轨)的剩余部分,这些曲目能令我们放下对第一轨上轻微削波是常态的担忧。这张专辑在 1986 实际上根本没有往 「嗨」 了去制作母带,第二轨就是其中的典型。看看第二轨在 1986 和 2009 的柱状图对比,你会看到 1986 的曲线是接近正态分布的钟形曲线(不完全是,这些东西不会是完美的,因为我们并不是在处理数学上的抽象概念),它负责地利用了水平空间,而且也不像第一轨,没有陡崖。1986 专辑的剩余部分也是如此。然而,到了 2009 版本,曲线变得相当平坦,就像前文提过的第一轨,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卫星天线而不是钟形曲线,左下角和右下角的陡崖也和 2009 的第一轨一样陡峭。

第三轨「This Unrest」,是唯一看起来为最响亮部分选择了音轨相同部分的曲目。时间有所不同,但我认为这是由于音轨开始的时间偏移了几分之一秒所致。100 ms 部分的波形看起来相同。它告诉我们原本的波形样式,但图像显示 2009 母带带来了问题。比之第二轨,2009 的最响亮部分也类似地削波了,但 1986 甚至都没靠近削波的位置。

1986 的特典素材明显来自不同的源,以为它的母带制作略轻于专辑。1986 的本体部分及其特典内容都没能正确地母带制作,你可以轻易地看到波形略有不同。「Cities in Dust」的加长版(extended version)是个例外,它是为会所用途而混音的(最终成为哥特和工业会所的标准),且可能与其他特典内容的来源有所不同。

2009 的特典素材则与 2009 版本的本体部分采用了相同的母带制作,但「Starcrossed (Demo)」值得单独观察。注意柱状图以及它向图形右侧(正值)的倾斜程度。这由全都上抬了一些的左右声道波形切实地反映了出来。我相信这是母带制作的一个阶段性问题。

作为专辑的粉丝,由于 1986 本体内容更为负责的母带制作,我绝对会选择它,即使我现在还没有。而作为艺术家的粉丝,我却会选择 2009,因为它拥有独一无二的特典内容,但这位作者通常只会用这样的专辑独占特典内容。可悲的是,在市场上,好像被母带重灌过就是对消费者的好处。母带重灌在认真进行的情况下可以是好事,但这个并不是。

使用 MasVis - 细节分析 - 特殊情况

预加重

预加重是什么?

对于 Pink Floyd 的歌曲《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Part II)》有三个来源。

  1. 预加重 1984 CD。它是写在 CD 中的实际数据,以及让硬件播放器知道如何应用 RIAA(Recording Industry Association of America,美国唱片业协会)曲线的标记。
  2. 1984 同一 CD 的去加重数据,它比较接近 CD 在 CD 机中真实播放的效果,以及如果不进行非破坏性纠正,人们应该如何直接聆听。
  3. 1991 不带加重的 CD。大多数 CD 是非预加重的,我选择它是因为它很受欢迎,且来自响度战争母带开始泛滥前的那个年代。

我们需要假设两件事——我们想要判断 1984 去加重 CD 的质量,而且我们也想判断用 SoX 去加重后的曲线是否与 1991 已知良好的 CD 相一致。或者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甚至可以假定 1984 的去加重过程是正确进行的,要做的仅仅是确认 1991 不是一张未添加标记的预加重 CD。

如果去加重曲线没问题的话,我们会看到什么?我们可以预计去加重 1984 的标准化平均频谱图与 1991 是匹配的。

如果 1991 是一张未添加标记的预加重 CD,我们会看到什么?我们可以预计预加重 1984 的标准化平均频谱图与 1991 是匹配的。

如果三者的标准化平均频谱图都有显著差异,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其中一者或两者可能正确:要么去加重过程不充分或不正确,要么 1984 和 1991 的确采用了完全不同的母带。

对以上预设心中有数,让我们来看看结果。将它们分别打开。 1984 Pre - 1984 De - 1991

RIAA 去加重曲线从 2122 Hz 开始介入,但标准化平均频谱图是相对的,所以一部分上推,一部分下拉。尽管如此,从 1984P 到 1984D 你最终可以看到从 2 kHz 开始,角度更加向下倾斜。这是与 1991 进行比较的基础。当我们进行比较时,1991 的高频部分(2 kHz 及以上)与 1984D 更为接近,因此去加重曲线与已知良好的发行是相互匹配的。它们在中频上有很小的一点差别,而且 Mobile Fidelity Sound Lab 对它的母带制作相当认真,所以他们当时曾如此轻微地削减中频来提升低音,这个削减程度小到即使你能轻松地在两个发行之间 ABX 也难以察觉。但就去加重曲线而言,它显然履行了它的职责,1991 并不是一个秘密去加重的发行。

请记住,一些预加重 CD 的源材料是很奇怪的。我处理过得很多不流行的预加重音乐内容都是如此。

举个例子: Psychic TV - Listen Today... 原始预加重对比去加重种子,第一轨: 1987 Pre - 1987 De

关于这个发行的一切都非同寻常。它是法国版,但它是由一位英国艺术家为美国市场设计的 NTSC。标是标了每种(NTSC & PAL)5000 枚,但唱片公司显示实际上每种只有 2500 枚。它是 CDV,实际上是 CD + 镭射影碟(laser disc)。它的小册子是……呃……「差不多吧」。在你通过 MasVis 查看第一轨的预加重版本时,其左(蓝色)声道有一个向右(正值)的扭曲,右(红色)向右的扭曲就严重得多了,不过,虽然看起来很怪,但它目前仍然对称,这意味着它所有的高阶异常都被限制在超高频范围内,特别是在 RIAA 曲线为听者将这些越界的高频数据带回它们本应出现的位置之处。我所熟悉的其他稀有预加重专辑也存在类似的奇怪问题,比如 Zoviet France 的几张专辑。更流行的预加重专辑应与 Pink Floyd 的例子表现更接近,这也是我选择它作为完整案例展示的原因。

对于一些预加重音轨,其去加重版本可能看起来像是「墙状更严重」的,因为高频噪声占据了主导地位,但请记住,去强调曲线反映了 CD 在物理播放器中播放的声音,而那些拥有较少可被 RIAA 曲线(12 kHz+)安排的信息的歌曲看起来变化也会小一些。

特殊现象

安静音乐

顾名思义,安静音乐的波形很小。它们的直方图一般更像是「陡峭的 T 形曲线」而不是钟形曲线,而且它们的峰值与均方根级别关系图趋向于聚集在左下角。任何关于它们的奇怪现象都会被过分夸大,因此不要从专辑中最安静的歌曲中得出任何关于整张专辑的结论。

这是安静音乐:Pink Floyd - The Wall (1979) 细节分析

这是更安静的音乐:Various Artists - Absolute Zero (2000) 细节分析

比特率

比特率无显著影响,示例音频的源与种子来自同一发行:Pink Floyd - Shine On (1992),第四碟,第四轨。 CBR 48 - CBR 320

你能得到的只是更高频域的覆盖率,因为 LAME MP3 的比特率提升了。请注意,MasVis 有时会在低于 128 kbps 的 MP3 上出错,并反馈除以零的错误。如果在高频范围内有任何奇怪的问题,低比特率的 MP3 可能会掩盖这些问题,低比特率文件的直方图的实际「位」可能更低,形状可能会向上倾斜一点,波形可能会显得非常柔和,因为它缺少高频分量。不过,总的来说,结果看起来并无太大差异,使用较低的比特率不应得出任何结论。320 比之 V2 在 MasVis 中看起来几乎完全相同,因为与 320 相比 V2 有轻微的高频截断,所以在 V2 中期标准化平均频谱图的末尾会低那么一两毫米(取决于屏幕分辨率)。其余区别仅仅在于统计数据的抖动。

单声道

双声道的单声道录音在 MasVis 中显示正常。不过,它们看起来左右声道的图像都和红色的一模一样。

有个例子,来自:Various Artists - An Anthology Of Noise & Electronic Music / First A-Chronology 1921-2001 (2002),第一碟,第三轨。 细节分析

注意这也是一首电声音乐,所以它的标准化平均频谱图和直方图是非典型的。

  • MasVis 无法加载单声道的单声道录音。
  • 而多声道,例如 5.1 或 7.1 声道和类似音频,也不能加载。

立体声不平衡

来自同一专辑:Various Artists - An Anthology Of Noise & Electronic Music / First A-Chronology 1921-2001 (2002),第二碟,第七轨。 细节分析

这是一份 CD 抓轨,所以不平衡来自音频源,而非翻录过程本身,也就是说抓轨没毛病。但在音轨的大部分播放时间内,右声道(红色)的声音明显比左声道(蓝色)大,除了前几秒由左声道占了主导地位。如果这是黑胶且贯穿整张专辑始终,它可能可以表明翻录的设置对于右声道更加偏爱。它也是一张电声专辑,所以它的直方图、短期峰值因子图、峰值与均方根级别关系图都有点古怪。

保存结果

MasVis 提供了一些不错的工具用以保存结果,虽然它们显而易见,但值得一提。

  • 「File」→「Save overview as picture」:这会把波形的总览保存成 GIF 文件。如果你只想要一眼能看完的墙状情形的总览,这个选项很有用,尽管我通常认为它有更多值得挖掘的内容,细节分析(Detailed Analysis)是更值得保存的材料。
  • 「File」→「Save detailed analysis as picture」:这会将单个音轨的细节分析存成一张 GIF 图,对于讨论单个音轨的问题非常有用。
  • 「File」→「Save animation」:它能将多个音轨的细节分析存为动态 GIF 图,两秒一跳。当你将比较限制在来自不同版本的同一曲目时,这就非常有用了,比如你要比较两个乃至三个发行中的同一曲目时。如果你正在比较整张专辑,则两秒的演示可能比较考验读者的耐心。
  • 「File」→「Save as web page」:如果你希望将你的这些结果引用出去或是之后转发给他人,这个选项就超级方便了。它将首先提示你输入元数据——按你的意愿填写表单即可,它全凭用户输入数据,不会尝试连接到外部数据库。它会创建一个 HTML 文档,以元数据和总览开头,然后是所有音轨的动图,再然后是分解到所有音轨的列表。如果你按照我之前所描述的方法给音轨排好队,那么据此创建的网页会更好用。由于网页大小可以随你调整,在比较两个发行时,你可以并列对比两个音轨的细节分析,如果同时比较三个发行,可以通过调整页面大小来将三个音轨的细节分析排成一行,等等。
Written by ZexWoo. All rights reserved.
主题 StackJimmy 设计 | 使用 Hugo 搭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