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d image of post 共同认知理论

共同认知理论

社会和谐的内在规律之一。

定义

正如前文 世界观之我见:绝对无意义与相对有意义 所言,无论是国家还是宗教,其本质都是一群人共同相信的故事,这其实也可归类入「共同认知」这一概念。所谓「共同认知」,指的就是不同个体对于同一概念的认知完全相同或有差异但可忽略不计,这一概念可以是具象的客观实在物(天空、土地、河流……),也可以是抽象的,自然存在或由人创造(国家、宗教、规律……)。

表现

遍观古今中外王朝兴替,此起彼落,都未曾脱出「历史周期律」。代表着进步的势力创建了新的朝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腐朽,然后再次被推翻,社会利益重新分配,周而复始。

在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中,由于各人禀赋能力的差异,家族的差异会逐步积累,可能第一第二代还看不太出,传个四五代,差距就很大了。以前鼓励人们「鸡娃」的教育机构总是鼓吹「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许多家长信以为真,带着孩子打小去参加这个班那个班,忙到鸡飞狗跳,然而收效却十分有限。他们不明白,真正的起跑线,是家长自己,而不是儿童时期那点可怜的努力。家长级别的认知能力差距和经济条件,是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因素。穷山恶水的居民可能一个月洗不了一次澡,而省城里长大的孩子可能打小就可以去游泳池;农村小娃娃用的书包可能用了破,破了补,补了用,「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而城里潮男一年要买若干双几千块钱的名牌鞋子。一般等价物,在他们眼里真的不是同样的东西,泡在蜜罐里长大的人绝不能凭空想象出一个钢镚掰成两半花的感觉。历史上一个广为人知的例子便是晋惠帝:

帝尝在华林园,闻虾蟆声,谓左右曰:「此鸣者为官乎,私乎?」

或对曰:「在官地为官,在私地为私。」

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

其蒙蔽皆此类也。

——《晋书・惠帝纪》

从小生在帝王家,不曾饿过肚子,对饥荒没有任何概念,这能叫「蒙蔽」吗?不能。晋惠帝是一个坏人吗?当然也不是。他只是没有下过基层,对「食」没有与广大贫苦百姓共同的认知,仅此而已。见微知著,在「食」这方面便是如此了,更何况「衣」「住」「行」呢?听说天冷有人冻死了,没有棉袄穿——为什么不穿皮大衣呢?听说有人房子塌了睡桥洞——为什么不住旅馆呢?听说有人出远门坐绿皮火车很慢——为什么不打个车呢?

不要觉得可笑,上面的情况并非不可能发生,而阻断这种趋势,实是社会主义国家每一个人共同的责任。

指导

人们总是习惯于从自己的认知范围出发去揣度他人,于是吴亦凡的作为令平凡的我们匪夷所思,陈冠希的「艳照门」也令我们大跌眼镜,至于韩国的「N 号房」事件、欧洲主教性侵儿童等更是远远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空间。突破思维定势,切实站到他人立场,不光要考虑「如果我是他,我该怎么办」,而是进一步思考「给我和他完全一样的客观条件,我的选择是什么」,才能真正算作「设身处地」。

当然,「理解」不等同于「认同」,更不直接带来「原谅」。只是我们必须要试着切换立场去看待问题,看待那些我们本能性厌恶的事物,去想想「既然事情切实发生了,那么它的内在逻辑是什么」。有很多例子值得思考,比如 MAGA 对特朗普的狂热支持、无视新冠传播风险的派对欲望等。

没有一个人的知识和见地是与生俱来的,都是在长期的成长环境中陶养而成,故而环境的重要性恐怕超过许多人的想象。作为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我觉得这种情况是十分危险的,工农业是国家的立国之本,倘若有人身居高位,要指导农村发展,却不晓农务,不是很危险吗?不论什么行业,外行指导内行都是有风险的。我并非否定一切外行,毕竟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外行通过学习,也能同内行取得「共同认知」,尽管经验上可能有所不足,但至少不至于鸡同鸭讲、对牛弹琴。笨一些、菜一些并不可怕,怕就怕不懂装懂、刚愎自用;甚至于明知不懂,但为了个人的某种利益,而作出与客观规律相悖的决策,罔顾大众福祉,这是不可不防的。

共同认知从哪里来?从调查中来,从实践中来,多做、多想。

共同认知理论与共产主义

通过上述论述,我们不难发现,一代一代人的成长环境能够积累出很大的差距,因此,如果需要构建广泛的共同认知,就需要建设相近的成长环境,也就是「社会化抚养」。一直以来,我都不满于一件事——当老师要考教师资格证,其他诸多行业也都需要职业资格证,然而父母在当前是培养下一代的决定性「职业」,却不需要考证,只要身体健康、勤做床上运动就有机会,这对于其他职业来说是不平等的。尽管我们说生育权是人的基本权利之一,那么抚养权呢?抚养权是否天经地义地归属于亲生父母呢?精神不正常的、虐童的、家庭暴力的、无经济能力的,是否应当被收回部分乃至全部的抚养权呢?唯有心理健康的孩童能在将来成为心理健康的父母,进而使人口素质一步步得到优化,否则,只是在使子女不断地重复老一辈的悲剧,如果子女有幸能接受到一些正确的教育,从而审视自己的成长过程、校正一些观念,乃至于帮助父母进步,实属万幸。然而更多的人并不具备足够的思维能力去跳脱这种循环,「我妈小时候打我骂我,我看到我的儿子不乖,我下意识地也想揍他」,这其实是很多平凡父母的真实写照。

于是更广泛的社会化抚养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补足家庭教育的缺陷,培育一批合格且不受掣肘的教师,比之强制要求家长考证合格还是要容易一些的,更何况后者并不易推行,更容易招致无远见者的反对。通过更全面的社会化抚养,使孩童能在学习文化知识之余,进一步亲身体验社会运行机制、体验更多样的职业、乃至于体验不同的地理人文环境。即,模拟选举、下乡务农、建设在不同地区的学校轮换学生,等等。于是学生在这过程之中了解到相互妥协、相互合作的艺术,了解到农业劳动的辛劳与收获,炎热地区的学生得以打雪仗,干旱地区的学生得以赶海。在他们眼中,「中国」不再是眼前的一亩三分地,不再是一成不变的破旧小县城,不再是封建传统爆棚的邻里关系,不再是各种推诿搪塞的几个办事员。他们得以对自己生长的土地有更加全面、客观的认识,他们认识到自己出生的地方的规矩并非放诸四海皆准的道理,进而能够对当今多元化的世界有更强的包容心,是谓之「和而不同」。

社会化抚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是建设共产主义的意义之一。尽管人的自然禀赋有差异,但是社会却能给予足够公平的成长环境,尽可能拉平所有人的见闻、眼界差距;于是工农的孩子懂得资本的运行规律,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利;企业家的孩子为自己父母所作的社会贡献感到自豪,并立志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资本家的孩子能够与被剥削的民众感同身受,从而完成朝企业家方向的蜕变……借助共同认知,不同阶级的人能够互相理解、互相对话,共谋长期、稳定的发展道路,而不是任由阶层二元对立,进而撕裂整个国家。建成没有剥削和压迫的世界,让工作回归到其本质,而不是成为异化的存在,在我有生之年可以见到吗?它如同正义,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感谢 马督工 详细、全面地阐述了社会化抚养的设想和前景,本文在此引用,供读者参考。片长较长,请酌情观看:

本篇指明了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的路径,那么如果遇到冲突,我们又该作何选择?请见 顺序理论

由 ZexWoo 撰写并维护,保留所有权利。| Written by ZexWoo. All rights reserved.
主题 StackJimmy 设计 | 使用 Hugo 搭建